卓越十年,学生说“卓越”(二)
【按语】
教育部发布《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》《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.0的意见》后,学校于2014年开办基础教育语文教师卓越班,实施教学改革,探索高校与地方政府、中小学三位一体培养模式。二次选拔,小班机制,独立人才培养方案。培育学生教育情怀,提升学生教师执业技能,为基础教育,尤其是基层教育培养师资。
自卓越班创办以来,已有十年,一届又一届毕业生奔赴基层教育,涌现出一个又一个“未来大先生”。今天所呈现的袁莉老师等人,是卓越班毕业学生扎根基层教育中的“一个”,他们一个个,是实施基础教育语文卓越教师培养改革十年成果的缩影。

袁莉,卓越班第三届学生,2019年6月毕业至今,在重庆市两江新区人和实验学校任教。现担任两江新区人和实验学校语文备课组长、年级助理,校级骨干教师,两江新区小学语文种子教师成员。
校级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赛课一等奖,征文写作一等奖,区级初中语文赛课三等奖,多次荣获校级优秀教师。
用心做事,用爱育人
——致母校的深情告白
七载春秋在三尺讲台悄然走过,每当看到学生眼中闪烁的求知光芒,我总会想起2015年夏天那个攥着录取通知书、从忠县贫困山村走出的自己。那时的我,将考上大学视作家族荣耀,更把这张通知书当作走出大山的希望,是母校用温暖与知识为我铺就了教育之路,让“用心做事,用爱育人”的信念,从大学时光的萌芽,长成如今支撑我教书育人的力量。
大一刚入学,辅导员江霞老师就像一束光照进了我的生活。我们总爱亲切地叫她“江姐”,她甜甜的笑容总能瞬间化解陌生感。得知我的家庭情况后,她对我格外上心。那些细碎的关怀,像冬日里的暖阳,驱散了我初到大学的不安与局促,也让我暗下决心:将来一定要把这份爱传递给更多需要的人。
大二那年,我通过层层选拔进入卓越班,从此踏上了更快的成长赛道。卓越班管理严谨有序,老师们因材施教——有班主任彭品荣老师统筹指引,有小组理论指导老师深耕专业,外出见习时还有校内指导老师全程护航。这份“专属福利”时刻鞭策着我树立目标、超越自我。
理论课上,缪佳芹副院长总能把抽象的“建构主义理论”拆成一个个身边的教学案例,用生动的讲解告诉我们“好的教育不是灌输,是点燃”。也是在大二,我第一次到久长街小学见习,面对调皮的学生和陌生的课堂,我手足无措。杨敏老师拍着我的肩膀说:“多听、多看、多问,把理论落到实处。”张小林老师教我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,用耐心换信任,让我初次触摸到教育的温度。
大三在南津街小学和白鹿小学的实习,这一年是我教育路上的“蜕变期”。第一次站在真正的讲台,我失误频发:教学环节琐碎、缺少课堂评价、重难点完全没突破,那一刻我才明白,课堂需要理论的踏实沉淀。彭品荣老师见状,并没有指责我,而是每次听完我的课,她都会从板书设计、提问技巧到课堂互动,细致指出问题。就在一次次修改教案、打磨课堂的过程中,我完成了比别人早一步的成长。
2019年,我带着母校赋予的知识与勇气,正式踏入教师行业。七年里,从初登讲台的紧张忐忑,到如今能从容应对课堂的各种情况;从面对学生问题的手足无措,到能敏锐察觉他们的需求,每一点成长的背后,都藏着母校的滋养。每当与学生相处,老师们教的耐心,总会提醒我用爱与尊重对待每一个孩子。
如今,我想对学弟学妹们说,一定要珍惜在母校的时光:课堂上认真倾听老师的理论讲解,那是未来教学的根基;常去图书馆多读书、读好书,让知识为教育理想赋能;实习时紧跟指导老师的脚步,用心观察、多问多练,把理论真正转化为教学能力。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,都会成为你们未来站上讲台的底气。
我知道,母校的爱从不是终点,而是让我们带着这份教育初心,不断传递光与热。感恩母校,让我在最美好的年华,种下了教育的种子;感恩每一位老师,让我读懂了师者的责任与担当。往后岁月,我会以更好的模样,续写属于母校与我的教育故事,也期待学弟学妹们,能在母校的培育下,成为更优秀的教育追光者!

图为2015级卓越班毕业座谈会

图为袁莉老师代表学校参加市级公文写作留影

图为袁莉老师湖南公益支教合照留影

图为开口即美活动现场 右2袁莉老师

图为袁莉老师南津街小学实习留影

图为袁莉老师卓越班小组学习留影









图为袁莉老师获奖证书
【回望母校】
感恩母校,让我在最美好的年华,遇见卓越班,种下了教育的种子;感恩每一位良师,让我读懂了师者的责任与担当。
【校友寄语】
大学岁月如白驹过隙,当惜时如金。古人言“志不立,天下无可成之事”,望你们尽早明晰方向,无论是深耕专业,还是探索热爱,都需有坚定目标作引,不被碎片化娱乐、惰性拖延所扰。愿你们以奋斗为笔,在大学画卷上绘就无悔底色,未来回首时,皆能笑言“当时不负少年时”。

